您的當前位置 : 網站首頁 ◇ 行業新聞 ◇ 快來看!《人民的名義》環保原型在這里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過半。循著編劇周梅森 “打造一幅當代社會《清明上河圖》”的思路,這部反腐劇的“大罐頭”里裝進了對婚姻、成功、全民閱讀等社會話題的探討,也表達了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議題的立場。環保,在劇中僅占很小的篇幅,但幾次提及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過半。循著編劇周梅森 “打造一幅當代社會《清明上河圖》”的思路,這部反腐劇的“大罐頭”里裝進了對婚姻、成功、全民閱讀等社會話題的探討,也表達了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議題的立場。
環保,在劇中僅占很小的篇幅,但幾次提及,都不免讓觀眾聯系現實,拍手稱贊:“說得有理”,同時意猶未盡。這些情節不是憑空捏造,有的有現實原型,有的也能在現實中找到類似案例。
劇情1
劣勢變優勢,采煤塌陷區建起開發區
《人民的名義》中,林城市經濟開發區有一片湖。多年前,這里不是湖,是采煤造成的塌陷區,荒無人煙。彼時任林城市委書記的李達康考慮到大量圈占良田搞開發區代價太大,而綜合利用廢棄塌陷土地,既可以為后人留下一片青山綠水,還能獲得國家財政補貼,把塌陷區的劣勢變成優勢。
多年后,一個個曾經的污水坑已經溝通起來,成為連片的湖,湖邊種上樹木花草,成為風景。開發區里建起了現代生態農業園,生物科技園、軟件工業園也都是花園式廠區。
眼尖的觀眾發現,這活脫脫就是江蘇徐州的治理寫照。
2016年,國家旅游局、環境保護部聯合下發文件,徐州潘安湖濕地獲批2015年度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2013年,徐州九里湖濕地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然而數年前,這些地方還是采煤塌陷區。
徐州是資源枯竭型城市,也是百年煤城。采煤給這座城市留下了30余萬畝采煤塌陷地。
2006年底,徐州市決定利用采煤塌陷地建造大型生態濕地公園。當地借鑒德國老工業區魯爾區生態修復經驗,將各類塌陷區建設成為涵養生態功能區、環境優美景觀區、高效農業標桿區。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轉型,徐州通過塌陷地治理,增加了市民休閑的綠色空間,也拓展了城市的發展空間,集約利用土地,有幾個工業園區就建設在了采空區上。